1."發現法"的理論提出者是( )。
A.斯金納
B.布盧姆
C.羅杰斯
D.布魯納
2.老師當眾批評寫作業"粗枝大葉"的學生,漸漸的班里的學生學習和做事細心程度普遍提高。老師行為背后的心理學原理是( )。
A.條件反射
B.正強化
C.負強化
D.替代性強化
3.學生的知識學習并不是記憶"公共知識",而是在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經驗之間發生雙向、反復的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是( )的觀點。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和整合。
A.認知學習理論
B.合作學習理論
C.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D.情景整合學習理論
4.社會學習理論是由( )提出來的。
A.巴甫洛夫
B.斯金納
C.班杜拉
D.布盧姆
5.學習者通過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從而獲得新知識的意義,把它納入已有認知結構的過程,被稱為新知識的( )。
A.順應
B.同化
C.內化
D.獲得
6.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到強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強化一樣,這稱為( )。
A.外部強化
B.自我強化
C.直接強化
D.替代強化
7.由于一個特定的刺激而習得的反應與一個不同但類似的刺激建立聯系的過程稱之為( )。
A.消退
B.經典條件反射
C.刺激泛化
D.反應泛化
8.有一個學生將考試成績好歸結于"我很聰明",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他的歸因方式是( )。
A.內部的穩定的
B.內部的不穩定的
C.外部的穩定的
D.外部的不穩定的
9.某中學生13歲開始學跳高,當時身高1.6米跳高成績為1.7米。兩年后身高1.75米,通過訓練跳高成績達2.00米。他所提高的成績是通過練習產生的行為變化,所以,可以用學習來解釋。(判斷題 )
10.記憶電話號碼是一種配對聯想學習過程。(判斷題 )
1.【答案】D。解析:布魯納的《教學過程》強調學科結構,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倡導發現學習。
2.【答案】D。解析:替代性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班里學生看到"粗枝大葉"的學生被批評所以細心程度普遍提高屬于替代性強化。
3.【答案】C。解析:個體獲得知識的過程不簡單是知識從外到內的傳送轉移過程,而是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活動是通過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經驗之間雙向、反復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識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知識之間充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學習者不是在記憶別人的知識,而是在作為一個思考者建構自己的知識。
4.【答案】C。解析:社會學習理論是班杜拉提出來的理論。
5.【答案】B。解析:學習者通過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從而獲得新知識的意義,把它納入已有認知結構的過程,被稱為新知識的同化。
6.【答案】D。解析:替代性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
7.【答案】C。解析: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以后,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
8.【答案】A。解析:"我很聰明"屬于能力歸因,能力屬于內部、穩定、不可控歸因。
9.【答案】√。解析: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練習或者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者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該同學在兩年的訓練當中,成績有所提高,是因為兩年的訓練學習,因此可以用學習理論解釋。
10.【答案】×。解析:配對聯想學習是人類聯想學習的一種范型,指同時呈現成對的學習材料,在回憶時,提供每對項目中的一項,被試要回憶出與之配對的另一項。記憶電話號碼只是對數字的簡單記憶,并非聯想學習過程。